中国经济观察网 | 手机客户端 |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

创新与国际化双轮驱动恒瑞医药业绩持续增长

作者:谷小金    栏目:热点    来源:证券之星   发布时间:2025-04-27 17:31   阅读量:7954   

内容摘要:继年报之后,恒瑞医药一季报继续保持增长。 4月24日晚,恒瑞医药披露了2025年一季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72.06亿元,同比增长20.14%;归母净利润18.74亿元,同比增幅36.90%。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期内,恒瑞医药将IDE...

继年报之后,恒瑞医药一季报继续保持增长。

4月24日晚,恒瑞医药披露了2025年一季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72.06亿元,同比增长20.14%;归母净利润18.74亿元,同比增幅36.90%。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期内,恒瑞医药将IDEAYA Biosciences海外独家许可的7500万美元首付款确定为收入,推动利润进一步增长。

这组数字背后,不仅是财务指标的跃升,更是一家中国药企创新转型蜕变的缩影。

过去十年,中国医药行业经历了从“仿制为王”到“创新求生”的剧变。恒瑞医药曾是这场转型中的典型样本——从连云港一家小药厂起步,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和持续的研发投入,逐步跻身中国创新药头部阵营。

“看好公司2025年开始创新+国际化加速,CDK4/6、海曲泊帕、JAK1、HER2 ADC、GLP1 等大单品/适应症陆续商业化,驱动公司进入收入增长新一轮加速期。”长期跟踪医药行业的浙商证券分析师郭双喜如此评价恒瑞医药。

460亿投入背后的“生死时速”

在恒瑞医药的研发中心,实验室的灯光常年彻夜不熄。这里每年巨额研发经费,换来的是一组令人震撼的数据:累计研发投入460亿元、19款上市创新药、90多个在研管线、约400项全球临床试验——这个规模已超越部分跨国药企的区域研发中心。

2025年一季度,恒瑞医药的研发费用达15.33亿元。这些资金流向的不仅是实验室,更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自2025年至今,有6项创新成果获批。恒瑞医药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超长效PCSK9单抗瑞卡西单抗上市。该产品是公司在心血管疾病领域上市的首个1类创新药。1类创新药、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高选择性JAK1抑制剂硫酸艾玛昔替尼片(商品名:艾速达reg;)上市,先后获批用于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中重度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此外,1类创新药、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偏向性μ阿片受体激动剂富马酸泰吉利定注射液(商品名:艾苏特reg;)获批用于治疗术后中重度疼痛。1类创新药、中国自主研发重组抗IL-17A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夫那奇珠单抗(商品名:安达静reg;)获批用于常规治疗疗效欠佳的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成人患者。

恒瑞医药的研发逻辑正在发生质变。十年前,恒瑞医药还在做仿制式创新,如今不少管线已经具备FIC或BIC(同类最优)潜质。

这种转变在资本市场上被具象化为估值重构——当一家中国药企能持续产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原创药物时,市场给予的已不再是传统制药公司的市盈率。

创新实力持续获得国际认可

在对外授权方面,恒瑞医药继续连放“大招”, BD授权交易的收入款项已成为恒瑞医药业绩的增长引擎之一,为公司贡献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也为公司的研发和运营提供支撑。截至目前已实现14笔创新药对外授权合作,其中近三年对外授权9笔。

2025年3月,恒瑞医药的BD团队与默沙东就Lp(a)抑制剂HRS-5346签订独家许可协议,交易总金额高达19.7亿美元。

这笔金额刷新了近年恒瑞医药对外BD的首付款最高纪录,但它们的意义远超出账面上的数字。

Lp抑制剂被视为心血管领域的“下一个金矿”。默沙东愿意为恒瑞的早期项目支付2亿美元首付款,本质上是对其靶点选择能力和化合物库的认可。

更值得注意的是,恒瑞在此次合作中保留了国内权益——这种“技术输出+本土深耕”的模式,正在改写中国创新药出海的游戏规则。

当中国药企真正站上全球竞技场时,考验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对国际规则的理解与驾驭能力。可喜的是,恒瑞医药的创新实力持续获得国际认可,在肿瘤领域和慢病领域都有众多研究成果屡登国际权威学术舞台。

在肿瘤领域,2025年以来,与恒瑞医药产品相关的重要研究成果相继在《柳叶刀·肿瘤学》、《美国医学会杂志》等全球顶尖期刊发表,多项公司产品相关研究成果亮相欧洲肺癌大会等国际知名学术会议。恒瑞创新药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鳞状非小细胞肺癌(sq-NSCLC)的五年长期随访数据在ELCC大会上公布,该研究结果显示:5年OS率达27.8%(意味着超1/4的患者生存期突破五年),相较安慰剂联合化疗组(12.5%)提升了15.3%,显著降低患者死亡风险达43%,助力更多患者实现长生存。

在慢病领域,硫酸艾玛昔替尼片治疗成人严重斑秃Ⅲ期研究结果作为口头报告亮相第83届美国皮肤病学会年会(AAD);此外,还有多个重要研究亮相国际脑卒中大会 (ISC)、美国心脏病学会年度科学会议(ACC)等知名学术会议。

寻找属于中国药企的独特路径

翻开恒瑞的资产负债表,一组数据显得格外醒目: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货币资金241亿元,资产负债率7.30%。在创新药企普遍“流血融资”的当下,这份财务成绩单显得出类拔萃。

这种稳健性源自恒瑞医药独特的生存哲学。与一些创新药企All in单一管线的豪赌不同,恒瑞医药始终保持着“创新药+成熟产品”的组合拳:老牌产品仍在贡献稳定现金流;而海外授权收入的增长,则为前沿研究提供了缓冲垫。

凭借高质量发展成效,恒瑞医药再获社会各界认可。2月25日,胡润研究院正式发布“2024胡润中国500强”榜单,列出了中国500强非国有企业。恒瑞医药再度跻身中国最具价值非国有企业行列,位列第23名。凭借在人才培养与发展等方面的出色表现,恒瑞再度获得“中国杰出雇主”认证,这也是公司连续4年获此称号。不久前,国际知名咨询机构Citeline发布的《2025年医药研发年度回顾》,恒瑞医药自研管线数量位居全球第二。

值得一提的是,拥有多年跨国药企高层管理经验的新总裁冯佶加盟恒瑞,被外界视为公司加速创新转型升级的象征,将有助于恒瑞医药的创新、国际化双轮驱动战略进一步落地,推动创新药全球市场开发。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恒瑞医药的成长轨迹暗合着中国医药产业的集体叙事:从依赖仿制药生存,到转型创新,再到尝试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中国药企的“成人礼”或许正在到来,一位医药行业观察者认为,恒瑞医药的未来不在于能否成为“中国版的罗氏或辉瑞”,而在于它能否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找到一条属于中国药企的独特路径。

这条路径的尽头,或许是一个更值得期待的答案:当“中国方案”真正成为全球患者的选项之一,恒瑞医药的故事才真正开始。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