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青年变身“机械化种田达人”带领乡亲走上农业机械化发展之路
作者:肖鸥 栏目:热点 来源:金羊网 发布时间:2024-05-23 08:07 阅读量:13328
内容摘要:汕头90后“新农人”带领乡亲走上农业机械化发展之路,获“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荣誉 农家无闲月。小满过后,水稻进入拔节孕穗和抽穗开花期,汕头锦沣农机专业合作社总经理林岳锋一有空就要到潮阳区关埠镇靠近榕江边的连片水田中,为自家的水稻做好常规...汕头90后“新农人”带领乡亲走上农业机械化发展之路,获“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荣誉
农家无闲月。小满过后,水稻进入拔节孕穗和抽穗开花期,汕头锦沣农机专业合作社总经理林岳锋一有空就要到潮阳区关埠镇靠近榕江边的连片水田中,为自家的水稻做好常规“体检”。“如果开花期不出现大风异常天气,不出现严重的病虫害,今年的水稻应该会丰收。”出生于1994年的“新农人”林岳锋俨然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
放弃月薪过万的城市生活返乡务农,林岳锋从“农业小白”变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种田达人”。返乡以来,林岳锋带领乡亲走上了农业机械化发展之路,赢得了“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广东省十大杰出精勤农民”“汕头市青年‘领头雁’”等诸多荣誉。
放弃城市工作返乡种水稻
“小的时候我也经常跟着父辈下田,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年晒粮的时候需要帮忙通宵守夜,还有就是需要与天气赛跑……”与记者聊起自己儿时的“种田”经历,林岳锋坦言,除了泥土和稻田的清香,父辈辛劳忙碌的身影还有晒粮遇到暴雨时无奈抹泪的辛酸场景,是他童年里最深的记忆。
“通过读书走出乡村,到大城市发展”是林岳锋小时候努力读书的动力之一。2012年,林岳锋从嘉应学院建筑学专业毕业后,走进了建筑工地,从杂工、测量助理到测量队长、现场总工,月薪也达到了一万元。
“我父亲从2000年开始在老家租地种粮,逐年不断扩大规模,并在2013年带领当地的种植散户成立了锦沣合作社,现在的水稻种植面积已发展到了1.2万亩左右。”林岳锋说,他在城市发展的几年里,逢年过节回家时,都会听父亲谈论起合作社的情况,他意识到,合作社的管理模式还停留在传统农业时代,生产效率并不高,效益也不是特别好。
2016年,在父亲的多次劝说下,林岳锋几经权衡,决定放弃处于上升期的事业回到家乡跟父辈们一起种水稻。
引进新技术新理念降本增效
对于种田,林岳锋刚返乡时既陌生,又熟悉,“虽然小时候经常跟着下田,但对于水稻选种、水肥管理、虫害防控、水稻加工、销售等这些事,基本上还是不懂的。”不过,林岳锋很快梳理总结出了合作社生产效率较低的症结所在。
近年来,林岳锋整合、优化了合作社的管理模式,建立起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的责任制度,大胆引进农用先进设备和机器,在当地开展无人机植保作业、无人机水稻直播、水稻“三控”等技术推广应用,全面提升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变“靠天种田”为“靠科技种田”,借助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农业创新升级。
“之前一个人一天只能插8分地的秧,而现在一台插秧机一天能完成40亩的工作量,效率提升了数十倍;分工明确后,各个岗位各司其职也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消耗,达到了降本增效的目的。”林岳锋说,优化管理流程和作业全机械化不仅提高了水稻生产效率,也促进了农户增收。
只有打造优质品牌,才能更好地推广家乡的丝苗米。林岳锋在2017年牵头注册了“锦沣粮”商标,通过电商与传统渠道销售相结合来打响潮阳丝苗米品牌,成品粮销售数量与过去相比大为增加,提高了粮食产品附加值。
打造智慧农业靠科技种田
在林岳锋的努力下,汕头锦沣农机专业合作社目前已配备了各种农机设备近100台,成为了一家集水稻生产、烘干、加工、销售于一体,实现水稻全产业链机械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潮阳区省级丝苗米产业园主要实施主体单位之一,拥有“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广东省十佳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等荣誉称号。
然而,林岳锋并未就此满足。他深知,只有完成从农业机械化到农业智慧化的进阶,才能真正实现从“看天吃饭”到“靠科技种田”的转变。
在林岳锋的设想中,现代智慧农业可以通过先进的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农田、作物、环境等各方面的精准监测和智能化管理,最终实现数字化无人农场,助力乡村振兴。
“比如我们可以在农田中安装很多‘农眼’探测器,一旦暴雨来袭,系统监测到农田积水过多,就会自动启动排水功能,避免水稻被浸;而一旦监测到土壤养分不足或出现病虫害,系统则会启动植保无人机进行施肥、喷药处理,全程不需要人为操作。”谈及未来设想,林岳锋眼里闪烁着炽热的光芒。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