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EyesonChina丨专访牛津经济研究院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卢
作者:张璠 栏目:热点 来源:证券之星 发布时间:2024-03-14 00:45 阅读量:6892
内容摘要:面对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多重困难交织叠加的局面,中国将今年经济增速目标定为5%左右引发外界关注。 近日,牛津经济研究院研究中国问题的首席经济学家卢姿蕙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的经济增长预期是雄心勃勃的目标,说明...面对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多重困难交织叠加的局面,中国将今年经济增速目标定为5%左右引发外界关注。
近日,牛津经济研究院研究中国问题的首席经济学家卢姿蕙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的经济增长预期是雄心勃勃的目标,说明中国关注经济稳增长,接下来中国将继续保持宽松的经济刺激政策以达到这一目标。
今年,“新质生产力”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被列为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的首位。在卢姿蕙看来,相比起短周期的经济波动,中国政府更关注长期发展,因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供应有所下降、投资回报减少等因素,生产率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新质生产力则是提高生产率的重要途径。
当前,中国对外开放的金融大门持续敞开。为了进一步推进金融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人民银行提出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卢姿蕙认为,金砖国家的扩容使人民币在全球贸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至于下阶段要如何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卢姿蕙表示下阶段的重点会是,促进人民币在贸易结算中的使用和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
将持续宽松的经济刺激政策
《21世纪》:政府工作报告将202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定为5%左右,你对此有何看法?释放了怎样的信号?
卢姿蕙:经济年增长达到5%,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上调了中国经济增速。这一增速水平说明中国政策制定者最关心的是如何稳定经济增长。目前看来,对于中国国内新增信贷仍表现疲弱等问题,中国会通过财政政策工具等进行刺激。为了实现增长,我认为中国将继续保持宽松的经济刺激政策,保障经济增速达到目标。
防止“债务-通缩”循环
《21世纪》:除了外部经济增速放缓,中国经济还面临哪些风险和挑战?
卢姿蕙:目前来看,中国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加剧了今年可能影响国内经济的外部冲击。今年,房地产部门和地方政府应继续处理债务问题,政策制定者要面临的挑战,将会是如何管理这些债务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推动国内的通货再膨胀,恢复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信心,这将是防止更具破坏性的从债务到通缩循环的关键。
提高生产率摆脱中等收入状态
《21世纪》: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型优质生产力。为什么当前强调加快形成新型优质生产力?
卢姿蕙:除了短期的周期性挑战,政府显然更关注长期的增长。我们认为,从长期来看,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劳动力供应下降,以及投资和资本回报的减少。因此提高生产率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这也是许多东亚经济体摆脱中等收入状态的途径,我认为现阶段的中国这么做是恰当的。
《21世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如何看待财政政策“适度增长”的部署?
卢姿蕙:中国的公共财政及政策工具,比其预算内的财政状况,即3%赤字目标所指的财政状况要广泛得多。实际上大多数人都预计今年中国财政赤字仍会适度扩大,包括表外项目的扩充措施等。因此,尽管官方的赤字目标保持在3%,但今年中国的财政政策立场将不会是限制性的。
中国的财政政策取向通常被认为是积极的,即使在赤字萎缩或财政刺激为负的情况下也是如此。相对于过去的经济周期,中国今年采取的谨慎宽松的政策,将倾向于生产和制造业投资。
“新三样”凸显创新能力和产业价值链上移
《21世纪》:2023年,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同比增长近30%。“新三样”出口的增长如何凸显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您认为2024年“新三样”出口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是什么?对整体对外贸易有何影响?
卢姿蕙:“新三样”包括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和锂电池,是中国经济追求高质量增长不可或缺的部分,与包括家具、服装、家居等传统和低附加值的制造业形成鲜明对比,也符合中国的“双碳”目标。
我认为“新三样”标志着中国工业能力的创新和产业向价值链上游移动,这都是提高生产率和确保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的关键条件。不过要注意的是,这些行业的出口增长虽然惊人,但与中国经济的整体规模和整体商品出口相比仍然较小,我认为“新三样”还需要几年时间才能推动总体宏观趋势。短期内关键的挑战在于这些高端行业或会存在需求不足的问题。
《21世纪》: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着力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实现良性循环,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促进消费和投资更好地协调,增强两者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如何看待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的作用?具体要如何发力?
卢姿蕙:提高消费最终将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因为这需要进行经济结构性改革,让家庭有信心降低其较高的预防性储蓄率。中国支持国内消费的举措包括稳定劳动力市场、支持工资增长,并提供一系列针对特定产品的零售补贴。
正因为拉动消费需要较长期的需求政策,因此我们预计投资将是中国近期扩大内需的主要推动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出口方面,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和绿色技术等新兴行业,可能会遇到来自美国和西方国家保护主义政策所带来的阻力。
《21世纪》:全球贸易面临结构调整。在调整过程中,中国对外贸易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否会发生变化?
卢姿蕙:我们的基本假设是,未来十年中国占全球贸易的比重大致保持稳定。这一判断的前提已经考虑到全球供应链的持续调整和多样化趋势,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下的国际贸易“慢球化”,以及中国经济实现“双循环”所带来的促进作用。
人民币兑美元走强
《21世纪》:近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上涨明显。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随着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卢姿蕙:美联储降息的预期上升,以及全国两会前中国国内宏观环境企稳,有助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保持走强。最近几周,中国央行也一直倾向于保持人民币的强势,我们认为这反映出资本外流压力明显放缓。随着美联储进入宽松周期,中美利差将收窄,推动人民币适度升值。
金砖国家扩容促进人民币国际化
《21世纪》: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稳步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根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的报告,2023年11月,按统计金额计算,人民币在全球支付货币排名中超过日元,升至全球第四大活跃货币的位置。您如何看待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和机遇?
卢姿蕙:人民币国际化在使人民币作为一种交换媒介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我认为中国的政策制定者下一个重点将是促进人民币在贸易结算中的使用和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2023年,金砖国家扩容也可能使人民币在全球贸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毕竟这些经济体与中国有着很强的贸易联系,但要注意加强人民币的可兑换性。同时我认为,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快速发展还可能面临以下几个制约因素:第一,资本账户自由化的逐步推进;其二,缺乏可用离岸人民币投资的资产;第三,离岸人民币流动性仍有所不足。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